(台北12日讯)中国经济持续成长,却在开发与古迹文物保护间陷入矛盾!有者认为,崛起的中国对古迹文物的破坏不亚于文革时期。
中央社报导,早在2007年,中国进行“南水北调”的工程时,有学者专家指出,这项工程比三峡大坝还浩大,对文物造成的浩劫不能小觑,包括丹江口水库蓄水逼近,文物抢救不到1/3;东线工程的“京杭大运河”沿线古建筑遭野蛮拆除。
在2013年5座位于广州市郊萝岗区的先秦古墓被完全破坏,再次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考古人员表示,他们当年3月就在古墓群发现18座古墓,年代从商朝到春秋战国时期不等,并发现不少珍贵文物。
至于享誉国际的“万里长城”也无法幸免,一名文物保护人员表示,人为破坏是长城生存的一大威胁。长城砖被盗、贩卖现象常发生,甚至挖长城当建材,搭盖房子。近年来“野长城旅游热”加速古长城破坏。
英国《卫报》报导,中国国家文物局官员在试图汇编整理全国古墓、庙宇、民宅和其他遗迹清单时,发现许多古迹地点已经成为公路、水库。一名文物保护倡导者表示,近20多年来所造成的损失远远胜过文化大革命时期。
讽刺的是,有一些地方兴起“重建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吴必虎表示,有许多城市正在或谋划进行古镇与古城的修复或重建,往往“拆了真文物,造了假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