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屁师”在2012年江苏卫视《非常了得》某期走入了大众的视线。这种职业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嗅闻病患的屁的味道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年薪据传有30万元左右。
跟“闻屁师”工作性质相近的“闻臭师”,随著生活质量的提高,也逐渐受到重视。他们通过鼻子对采集回来的气体样本进行嗅辨,就能初步判定这些气体是否符合健康标准。他们是气味评价师,也叫嗅辨师。
全球共有1.2万左右名嗅辨员,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荷兰、比利时、日本等国。其中,美国嗅辨员每天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闻他人身体散发出的异味,为人体体味研究实验提供详细的资料。
在 很多地方,嗅辨员工种是环境监测检验臭气的重要一环:通过鼻子嗅对刺激性气味进行辨别,并划定异味级别,判定结果甚至具有法律效力。荷兰嗅辨员分布在工业 区及居民区边缘的小屋,不时将头伸出窗外,嗅闻空气中是否有恶心的气味,以便及时控制大气污染。日本嗅辨员则专门闻公共厕所,一旦臭味超标,就下令厕所管 理员限时除臭。
在中国,这种工作也已存在20多年。成都市城市环境管理科学研究院环卫监测所杜副所长指出,“近两三年来,嗅辨员的工作量增加了30%,说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对环境卫生越来越重视了。”
人性化判断舒适度
在 科学检测手段日益发达的今天,很多检测可以依靠机器完成,嗅辨员解决的问题与舒适度有关。比如,某件产品的相关数据经检测达标,但仍可能会产生令人不适的 异味。如何改进、增加人体舒适度,就要动用嗅辨员的鼻子了。山东省环保厅环境监测中心站潘光主任阐释道,专业的机器只能测定单一臭气的浓度,而复杂的臭 气,必须要依靠嗅辨员去辨认。
北京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资深嗅辨员陈圆圆说:“现在一些企业安装了‘电子鼻’进行在线及预警监测,但总体而言机 器还属于试验阶段,现在全球都还未普及。目前只有氨和硫化氢有专门的传感器,通过对‘电子鼻’进行‘特种训练’基本可以达到人的嗅觉水平,但现阶段的投入 产出比并不高,而且机器受环境因素影响太大了,温度、湿度都会影响传感器的灵敏度。”
她补充,人的鼻子相当于一个广谱的传感器,尽管机器替代嗅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鉴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成本等因素,机器还无法替代鼻子的作用。陈圆圆笑称:“PM2.5是眼睛看见的,我们是闻出来的。”
入行靠苦练 错一题下次再来
提起嗅辨员,许多人的第一感受就是,他们有著“和狗一样灵敏的鼻子”。对此,深圳市信测标准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嗅辨员胡振龙认为,要成为合格的嗅辨员,主要靠练。
“一般来说,在对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基础筛选后,培训就开始了。经过3轮的培训后,再考核。”胡振龙表示,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专门培养嗅辨师的专业机构,所以嗅辨员一般也是从有理化专业基础的人中选拔。
胡振龙坦言,想做合格的嗅辨员并不容易,在训练中,也常常会出现闻不出差别的情况。当初和他一同参加培训的十多个人,只有7人顺利过关。
成都市城市环境管理科学研究院环卫监测所所长锺女士透露,嗅辨员必须通过专门培训并取得嗅辨员资格证。“先是培训,然后考试笔试环节、考试嗅觉环节。”
据介绍,培训者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对给出的3份不同浓度的溶液闻一闻,让鼻子对气味有印象,最终形成条件反射。培训者也被要求对气体舒适度有辨别能力,需准确分辨出花香、汗臭、甜锅巴气味、成熟水果香和粪臭这5种气体。
嗅辨员的考试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考生需要进行理论学习,掌握恶臭气体的测定方法和标准等基本知识。嗅觉测试则需从辨识稀释过很多倍、气味很淡的标准嗅液,有任何差错都无法通过考试。
据悉,嗅辨员的考核标准并不复杂。任何人只要年龄在18~45岁之间,不吸烟、不喝酒、无嗅觉器官疾病,经考试合格后,如无特殊情况,都可以连续3年承担嗅辨员的工作。资格证有效期只有3年,3年后需要重新考核。
心情也会影响 忌烟酒防误判
相较于常人,作为专业的“闻臭师”对气味比较敏感。灵敏的嗅觉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空气中的一些有害气体有所提防。不过,专家表示,由于生活环境和实验室相比更加复杂,因此除非某一特定气体浓度较高,其他情况下,很难明显感受到。
另外,为了尽最大可能减少干扰,嗅辨员工作前与工作时都有要求,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比较自律,也较为多限制。比如,嗅辨员都会忌烟忌酒,饮食方面也要清淡,烧烤、火锅等都不能多吃,以免上火、发炎等状况。如果出现感冒等身体不适,工作会暂缓,由其他气味评价师代替。
除此之外,嗅辨员在开始工作前半小时内也不能进食,更不能喝咖啡、茶水等刺激性饮品。他们也不能够在吃饱饭后立刻执行任务,这是因为人在吃饱后嗅觉也会有偏差。
一名嗅辨员称,可能影响嗅觉的因素都要尽量规避,感冒是绝对不能操作实验的,连心情不好也不能做,强烈的情绪反差也会影响嗅觉。他们甚至穿皮鞋都不能擦鞋油。而女性嗅辨员的限制就更为广泛,她们在做实验分析时被要求不化妆,尤其不能洒香水,以免影响评判结果。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嗅觉的敏锐性,嗅辨员中途必须要休息,一般原则上闻了一个小时就要休息。
采集气体 工序复杂
有研究表明,人类对恶臭的嗅觉比仪器更灵敏。不论是在欧洲、美国还是日本、韩国,臭气浓度检测都离不开嗅辨员。许多研究室的工作程序存在微量偏差,不过基本上都大同小异。
山东省环保厅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嗅辨员介绍道,团队首先需要采集样本。在采集的时候,要把气瓶抽成真空的,然后再采集有异味的气体。一个采集点需要测2-4次。现场采集的气体会被注入透明的密封袋进行稀释,然后等待嗅辨员鉴定。
采 集气体完毕后,下一步就是配气。在配气时,需将准备好的18个恶臭测试专用袋分成6组并分别编上号,一组3个袋子,袋子里都盛上用无油气体压缩机经过活性 炭过滤的无味气体,并且每组只有一个袋子里充上了被稀释后有异味的气体,再让6名嗅辨员轮番闻,以减少误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参与采集和配气环节的嗅辨 员不会参与“闻”的过程。
第三个步骤就是“闻”,每个嗅辨员领到3个气袋里只有一个有异味,嗅辨员对这些气袋中气体进行嗅辨比较,并挑出有味的气袋,记录该气袋编号,然后每位嗅辨员再轮换座位,保证每位嗅辨员都要闻一遍所有的气袋。
该嗅辨员表示,“如果稀释一遍大家都能闻出来,那么继续稀释100倍、1000倍甚至有一次稀释了10万倍,大家才闻不出来味道。”。
据了解,每个嗅辨员一次实验里至少闻3次,如果有嗅辨员嗅觉疲劳时,就需要换人操作实验。嗅辨员嗅辨结束后,将嗅辨结果拿去计算,通过一串复杂的公式算出“异味”是否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