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19日讯)一年一度由“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撰写和发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显示,今年的综合排行榜上,前5名依序分别是美国、新加坡、爱尔兰、奥地利和荷兰。饱受诟病的中国表现比去年好,以64.2分排在第42位。
《2015年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机构的数据,从质量安全保障能力、食品价格承受力、食品供应能力等三个方面28个定性和定量指标打分。
综合评估109个国家的食品安全现状,国家平均分约49.3分,发达国家占据排名约1/4。前10名中,只有一个亚洲国家──新加坡。其他一些亚洲国家排名是:日本(77.4分,21位),韩国(74.8分,26位),马来西亚(69分,34位),泰国(60分,52位),越南(53.4,65位),菲律宾(49.4,72位),印尼(46.7分,74位)等。
评估中,食品价格承受力前三名依序是新加坡、美国和澳洲;食品供应能力前三位是:美国、澳洲和爱尔兰;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前三位依序是综合实力排第16的葡萄牙,和澳洲、挪威并列第9位的法国以及美国。
在食品价格承受力、食品供应能力、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排名方面,中国分别以61.0分、65.2分、69.3分位列第50名、第39名、第38名。报告将中国列入良好一档,并指出中国在食品安全系统建设、营养标准、农产生产波动性等方面的指标表现突出,在国内人均生产总值(GDP)、农业研究开发公共支出方面的指标稍弱。
中国网民质疑可靠性
在这三方面:马来西亚分别以68.1分、69.2分、70.4分位列第40名、第29名、第36名。
由于中国的食品不安全案件频传,报告及数据发表后,不少中国网民感到“震惊”,质疑报告的数据来源和可靠性。有网民列出近年问题食品,批评智库只懂“纸上谈兵”,提出研究人员应“亲身来中国试吃”。不过,也有不少的网民甚至专家认为,报告基本反映了实情。
全球化普及后,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复杂。食品供应链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丰富了食物来源的同时,也提高了食品安全隐患和风险。全球化的供应链使得当今的产品溯源复杂,也让世界为此操心。
作为参考的年度报告,能够提供世界各国和地区改进方向。努力在监管手段,实现区域间的风险共治,法律和标准上的衔接扩大互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