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日讯)中国上海外滩周三跨年夜发生人踩人惨剧,事故原因仍在查,不过中国媒体纷纷分析认为,当晚人群太密集是事发主因。而根据事发当晚手机信号推算出的人群密度,外滩在1月1日零时的人流量,竟高达前一天的5.5倍。
《中国青年报》报导,中国杭州个推公司周五推算出的2014年12月30日晚6时到31日凌晨3时,和12月31日晚6时到2015年1月1日凌晨3时上海外滩地区人群密度对比图显示,该地区1月1日零时的人流量最高峰是前一天同一时刻的5.5倍。
在标注时间为31日(实际为1月1日零时)的图上,外滩整个区域处于大面积橙色,其中还有一个小圈为红色。个推公司总裁方毅说:“这表示当时外滩的人流极为密集。”
个推公司使用的是一项被他们称为“电子围栏”的新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区域内设置“围栏”,手机发出的信号“撞”上“围栏”,就会留下一个记录。
在一个时间段内,根据手机信号“撞”过的数据,就可以大致推算有多少人正在这个区域内。
电子围栏技术
方毅强调,“电子围栏”无法精确统计到底有几个人在这一区域,但是可以给出相对精准的范围。加上与之前的数据(如前一天同时刻)作对比,可以精准地判断出人流增加的几何数量级。
“电子围栏”技术去年已完成全国布局和测试,但原计划要2015年4月才对外公开。
3年前,方毅在公司内部讨论会上,产生了用移动互联网来做地震测定的想法。当一个地区的手机突然同时出现震动时,理论上可以判定这个地区出现了地震。
方毅随即将这近乎“天方夜谭”的想法与国家地震局进行了沟通,并逐步完善和测试,开发了一款名为“地震速报”的应用程式(APP),结合国家地震台网的数据。这一个应用程式已在多次地震中及时发挥作用,第一时间发出警示,为震源附近的人群推送地震信息,提醒尽快撤离。
人流远超预期
最近,方毅正在与国家地震局开展深度探讨,希望用“电子围栏”技术分析地震前后人群密度对比图,为救灾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在大数据时代,天方夜谭似乎也变得可行了。”
2014年12月31日晚上11时35分,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拥挤踩踏事件,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中国官方新华社引述权威部门表示,事发前3小时的现场人流量,已经远远超过预期,警力配置受限,加大了疏散难度。
上海相关部门当晚组织了500多名警力到外滩,但入夜后人流陆续增加,到了晚上8时半已接近前一年举行灯光汇演时的人流规模,公安等部门即时紧急抽调多数百名警察到场,到晚上11时半左右,广场与平台的人流产生对冲,有人跌倒,造成人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