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纽西兰基督城发生的清真寺恐袭案中,枪手在面子书直播干案过程,与逃杀游戏《绝地求生:刺激战场》,即俗称的吃鸡游戏的射杀相似,引起社会舆论;而印度多个地方也在本月开始禁止市民玩吃鸡游戏,但大马青体部长赛沙迪则有不同看法,认为恐袭的发生不应该归咎于电子游戏。
来自划时代心理成长中心的临床心理学家梁耀文表示,在国外有很多的心理学家,都对此课题充满兴趣并做出了多项的研究,其中美国牛津大学于针对游戏是否会引发暴力的行为,对14至15岁的1000名青少年做出的研究报告发现,有玩暴力游戏与没有玩暴力游戏的组别,其暴力程度是无任何差别。
“暴力跟玩游戏是无关系的。”他说,主要导致暴力行为的因素,是来自生活的压力指数。“比如说,在生活中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在学校是否有被霸凌或欺凌,或在学业上所面对压力等,这些都是会引起某些行为的种种因素,其中包括暴力行为。”
同时,吃鸡游戏玩家叶芯?认为,暴力行为与游戏完全是两码事,并要清楚知道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别。
“我觉得游戏就只是一种娱乐而已,就好像我们在空闲时去钓鱼,读书等一种娱乐而已。
对成年人影响不大
梁耀文表示,研究报告发现,12岁以下的小朋友玩游戏会直接影响小孩的脑部发展。
“游戏不一定是射击游戏或暴力游戏,而是普遍上的游戏,只要年龄过小就接触(游戏),面对萤幕时间过长,脑部负责接收视觉及听觉等部分特别敏感,孩子长大以后的自制能力会比较弱。”
“那对于成年人来说,脑部发展基本上在20多至30岁已成型,自制能力也比较高,影响反而不大。”
他指出,主要不是玩暴力或不暴力游戏,而是面对萤幕的时间是否过长。
另外,叶芯?表示,玩吃鸡游戏并不会给生活带来太大影响。“我只是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玩,其余的时间还是保持不变,并没有什么影响。”
梁耀文表示,上瘾的症状包括:第一,玩游戏时间是不是越来越长,会不会因此感到愧疚及不能自制;第二,工作时间及生活是否有受到影响,是否因为每天玩游戏到深夜,而导致第二天上班无法集中精神;第三,自认为改不了的习惯。
多办亲子活动 避免孩子沉迷游戏
心理学专家指出, 爆款游戏通常结合几种流行类型的游戏元素,特别容易令青少年上瘾,而且上瘾后会导致他们日后更容易对其他事物上瘾。
梁耀文表示,多数的上瘾行为,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就算管制自己玩游戏的时间,其复发率还是很高。他说,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一个替代的行为。
“比如,以前我吸烟,现在戒烟后,我可以做些什么;平时我在玩游戏,现在我没有玩游戏后,我可以做些什么?当日常生活中没有这些替代行为的话,就会很快复发。”在这方面,他建议父母可以策划一些家庭活动等,让他们重新适应现实生活,也可以是得到开心及放松的一种管道。
“如果是小孩的话,我们建议多给孩子一些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游戏,或是一些智能考察的游戏等。”他也建议政府,多举办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让更多家长能够带孩子前去参与。
叶芯?也指出,有好多国家,例如印度全面禁止吃鸡游戏,中国则采用实名制度来禁止年龄较小的玩家。
她认为,以印度全面禁止的方式,是不太现实的,因为这类游戏是源源不绝的,而至于像中国的实名制,要在马来西亚实施也不容易。
她说,如果要禁止孩子接触这类游戏,父母必须要付出很大的心力。
“吃鸡游戏是有限制16岁以上的玩家,但有很多16岁以下的孩子也有办法注册玩此游戏,我们没办法制止,只有家长才能够控制他们的小孩能不能够玩这个游戏。”
玩家自身问题 勿怪罪游戏
聊到玩游戏,很多年轻人称这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有一款名字叫《绝地求生》的游戏更广受年轻人喜爱,每一局游戏将有100名玩家参与,他们将被投放在绝地岛的上空,游戏开始跳伞时所有人都一无所有,你必须在游戏中找到武器和补给,击杀玩家获得胜利,当你获得第一名的时候就会有一段台词出现:“大吉大利,晚上吃鸡”。
“吃鸡”就是指玩家在《绝地求生:大逃杀》中取得第一,而《绝地求生:刺激战场》的一句“大吉大利,晚上吃鸡”不知让多少玩家沉迷不已,越玩越上瘾,以致有些人“走火入魔”,在现实中都想著“吃鸡”,做出许多惊人举动。
梁耀文称,对于玩家在玩游戏时,所释放的无论是暴力行为,还是在言语上特别激动等的问题,有心理学家做研究时发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射杀别人的行为,并不是暴力游戏而引起的,主要是因为本身的压力指数,包括与人际交往的部分。
他指出,很多游戏上瘾的行为,主要是因为在生活中面对很多的挫折,没办法与人交际,所以才要在虚拟世界得到一些满足感。但他说, 如果生活上所面对的压力太大,在游戏里抒发后,反而会加剧这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惊人行为。
“我们并不能完全怪罪于游戏本身,而是要看那个人之前发生过什么事情,要解决他或她在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不然还是会引发负面的结果。”
开讲嘉宾:心理学家梁耀文、吃鸡游戏玩家叶芯镅
电台主持人:丘淑霖、谢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