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1日讯)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委员锺启章指出,包括“肉骨茶”在内的非清真食品,在马来文中并不是敏感字眼。
他说,一些人或许会问,为什么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局要规范化非清真食品如肉骨茶的名称。
“针对此事,在昨天举行的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语范)与语文局的线上视频会议上,语文局总监拿督沙列胡丁的态度相当开明,他说马来文词典其实收录了很多非清真食品的词汇,对他而言这并不是什么敏感课题。”
他今日在面书贴文指出,语范代表也向语文局官员解释,“肉”字在华语泛指肉类,并不局限于猪肉。
“语文局官员也知道,市面上也有以鸡肉为主的肉骨茶。”
锺启章表示,语文局召开这项会议,主要是因“粿条”被译成kuetiau,引发华人社会和马来人社会的争议,除了粿条,语文局还针对许多食品与物品的译名广泛征求意见。
“语范所提的建议,包括把粽子的马来文译名kuih chang,直接用汉语拼音译成zong zi,这是全世界都通用的名词。”
他说,对于译名,语范的原则是根据食品的源头来发音,例如粿条源自潮州,就以潮州话作为译名依据。
“个人认为,随著华语的普及化,长远之计食物译名应该逐渐改为以华语为准,如粽子从kuih chang改成zong zi,因为就读华校的非华裔学生尤其是马来人越来越多,他们发现市面上食品译名与他们书上所读的名称迥然不同。”
“当然,这不能急于一时,就像移风易俗一样,语言的改革不是一蹴可几的,需要时间和耐心循序渐进,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而且不可能迁就每一个人的看法和迎合所有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