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0日讯)国内华小不定时推出正课外教育,填补正课教育的不足。
全国校长职工会总会长王仕发接受《东方日报》电访时表示,大部分由校方引进的校园讲座或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孩子人格教育为基准。
他举例,基本上学校都会不定时举办课程讲座或活动,以填补正课教育的不足。例如激励营、升学讲座和性教育等等,以丰富学生的视野。
“内容可能是邀请飞机师向学生们分享工作内容以及感受;一些学校则是邀请专业团体和独中教师向孩子们宣导性教育。有些是让身障人士分享个人经历,以便激励学生。”
他说,一般相关课程活动会由学校的辅导团处理,而校长则会在审核活动单位的背景和评估活动内容后,才会批准举行。
他续说,除了正课所传授的学术知识,其实人格锻炼也是许多学校所推崇。因此,国内很多学校都会透过外力,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这些课程基本上无须额外向教育部申请。
“这些活动几乎都是免费让学生参与,除了主办单位是非盈利组织,也可能是董事部或善心人士出资聘请到校园开讲。而我们都会尽量避免在正课时间让学生参与课外课程或活动。”
他坦言,相信国内曾经举办课外课程或活动的学校,在挑选主办单位或是主讲人时,总是千挑万选,甚至是向其它学校“取经”,探问主办方的背景和口碑。然而当中不排除会有“走漏眼”,但情况却少之又少。
校方出发点是好意
“就好像去年发生团康导师涉性骚扰学生的事件,亦是预料之外。然而无可否认,校方当初的出发点是好意。”
他强调,每场活动都会有学校老师和负责活动策划的导师监场,一旦出现“脱轨”或涉敏感的演出则会被撤出,或是即刻喊停。
被问及是否认同教育部介入课外教育的审核工作时,王仕发则认为,过去教育部给予校方一定的选择权,不过若事件持续发酵,不排除会迫使教育部接管。
他坦言,有关举措乃是双刃刀,即或能有效管制课外教育的内容;反之,则影响学术自由,毕竟全国每所学校的情况不同,如此一来将左右校方针对性决策。
另外,根据不愿具名的教职人员则称,教育部一般不会过于干预学校行政,因校方拥有完善的制度去审核及评估课外教育的必要性。
该名教职员也强调,教育部一向鼓励校方为学生提供有益身心的教育,不过却明文规定每一项科目必须达到一定的节数,否则则违反教育部的指令。
“学校必须确保每堂科目全年的节数符合教育部要求,所以尽可能避免正课上课外教育。若真挪用正课时段,也需以延长上课时间或补课方式,填补节数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