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日讯)马来西亚河婆文化基金会今早在隆雪华堂,举办主题为“世河汇聚,文化传承”的第一届世界河婆文化节专题讲座、乡亲交流会以及美食义卖会3项活动,吸引超过500名海内外河婆人和客家乡贤前来共襄盛举。
除了专题演讲外,现场还设有客家美食义卖会,以推广河婆传统美食,包括有擂茶、菜粄、粗叶粄、桃粄、酿豆腐、煎堆、?粑、米程及炸肉等等,让来宾可借此机会对客家风味小吃大快朵颐一番,现场气氛热闹沸腾。
马来西亚河婆文化基金会主席拿督斯里张吉平表示,这项由马来西亚河婆同乡会联合总会主催,马来西亚河婆文化基金会主办的“河婆文化节”,旨在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河婆同乡,增进同乡之间的乡谊,加强彼此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推广河婆美食
他希望,借此机会推广河婆文化,让各界人士能够更理解马来西亚河婆族群的历史与习俗。
“马来西亚河婆文化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即致力于推动河婆文化的推广工作。今天,更是有幸能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乡,在这里以文化讲座及传统美食来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
“河婆文化基金会对于河婆文化的保存和推广工作,有著一定的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张吉平是在今日发表致词时,如是表示。陪同出席者包括大会主席兼马来西亚河婆同乡会联合总会总会长蔡文洲、马来西亚河总秘书长黄源清、乡亲交流会主讲人蔡保和等。
出席的国外代表,包括有来自中国海南省兴隆新马泰侨友会会长黄永坚、台湾河婆同乡联谊会会长张武炮、印尼客属联谊总会秘书长邹霖财、来自中国深圳的旅深揭西乡亲经济促进会代表张西古、暹罗揭阳会馆理事长黄烈凯等。
大马约15万河婆人贡献大
马来西亚客联会执行顾问拿督谢诗坚表示,虽然在马来西亚的河婆人口不多,但贡献很大;河婆人移民马来西亚已有150年历史,但从未见河婆人被同化。
他说,大马河婆人口约15万人,一路走来,他们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值得学习。
他说,在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陆续有不少华人向海外移动,但归根究底,在鸦片战争之后是客家人先带动了移民潮,也是华人向海外迁徙的开路先锋,可被视为第六次大迁徙。
他说,河婆人讲的是河婆腔客家话,自成一格;按照常理,河婆人可以参加潮州会馆,也可以参加客家公馆,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地,他们坚持自力更生的道路。
“河婆人因为人数不多,总觉得在社会上毫无地位,但在1958年第一个河婆同乡会成立后(在霹雳由张国林推动),河婆人顿觉已开始抬头,河婆人更先后在马来西亚各地,成立18个以河婆为名的同乡会、互助会、福利会等地缘性社团。”
发扬耕读传家
谢诗坚今早出席由马来西亚河婆文化基金会主办,主题为“世河汇聚,文化传承”的第一届世界河婆文化节专题讲座时,如是表示。另一名主讲者则是马来西亚著名历史学家赖观福博士。
其中,谢诗坚负责主讲“客家先贤,开路先锋-以河婆人南下为例”,赖观福则主讲“承先启后-民俗文化的传承”。
谢诗坚表示,不少海外客家人养成了爱国爱民,反压迫反侵略,勤劳刻苦的革命精神,也传承了先辈的“耕读传家”的传统。因此后来的客家人有不少成为有知识的文化人。
“更多的是在商界大展身手,成为一代儒商。当然,也有人从政而垂名。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客家精神在他们身上焕发出来’。”
此外,赖观福也分享道,客家人先贤早年下南洋来讨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除了要有健康体魄,同时在意志上也要非常的坚强,才能生存下来。在他看来,祖先们都是经过了莫大的考验和历练,才能在南洋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