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8日讯)为了推进大马迈向无现金社会,国家银行(简称国行)正式推出可相互操作信用转移框架(Interoperable CreditTransfer Framework,ICTF),以加强本地电子支付平台。
国行为鼓励人民使用电子支付转账,将从明年7月1日起,豁免个人或中小型企业5000令吉以下即时转账的50仙费用。
国行也将从2021年1月2日开始,正式提高支票手续费用,从目前的50仙,调高至1令吉,并将在之后渐进调升相关费用,以反映目前高昂的支票手续费用。
此外,金融机构将额外投入1亿9800万令吉在电子支付奖掖基金(E-paymant Incentive Fund,ePIF),用来豁免部份电子支付费用。
国行是在2015年1月2日同步推出ePIF,将每张50仙额外支票费用全数投入该基金,作为豁免部份电子支付费用。
国行总裁丹斯里莫哈末依布拉欣今日出席2017年支付系统论坛峰会和展览时表示,为了推行电子支付,国行在2011年推出了10年电子支付大蓝图。
“我国的支票处理量,已经从2011年的2亿零500万张,在2017年减少至约1亿2000万张,并预计将在2019年进一步减至1亿张。原先的目标是在2020年将支票处理量减至1亿张,所以目前的进度已超前1年。”
他预计,处理每张支票的开销大约是6.80令吉。他举例,以目前1亿2000万张支票处理量计算,相等于8亿1600万令吉的成本,对于我国经济而言是一大浪费。
他也表示,大马的电子转账,亦从2011年的6600万宗,在2017年大幅提高至3亿2900万宗。
扫码就能转账
他进一步指出,我国人口3200万,但活跃的手机用户高达4280万,而智能手机渗透率高达70%。另外,眼前的电子支付科技已经越来越先进,尤其是在使用二维条码(QRCode)方面。
为了鼓励使用二维条码作为电子支付的媒介、避免市场过大的分歧以及扩大金融包容性,国行正式推出ICTF,旨在链接传统银行和非银行电子货币发行者,以保证消费者的银行户头和电子货币户头之间的相连性。“在不久的将来,银行和非银行的客户,在仅获取收款者的手机号码或身份证号码,或是通过扫描收款者的二维条码,便能够进行转账。”
银行扩大销售终端点网络
大马付款网公司(PayNet)将提供一个公开公平的清算系统以及共享支付平台,作为银行和非银行电子货币发行商的共享支付基础设施。电子清算机构有限公司(MyClear)与马来西亚电子付账系统(MEPS)早前宣布合并成为大马付款网有限公司。
莫哈末依布拉欣指出,为了迈向数码经济,电子支付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银行领域从2009年至2017年,共投资8亿9300万令吉,打造电子支付的基础设施。
他预计,该领域未来会斥资3亿4600万令吉,扩大销售终端点(POS Terminal)的网络,4000万令吉发展即时零售支付平台(Real-time Retail Payment Platform),推广使用手机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