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球央行纷纷放松货币政策,希望通过压低本币来提振出口。
类似这种举措往往会引发“以邻为壑”的汇率贬值战。不过这一次并没有出现。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长时期的平静,越来越多的迹象指向了一个原因:贸易领域的变化正在削弱汇率贬值的影响。
眼下,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家央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分道扬镳,受此影响美元和欧元的走势也可能背向而行。面对这样的情况,上述特点或许将体现得愈加明显。
究其原因,是因为企业购买出口品原材料的地方发生了变化。
制造商以往生产出口品时,都是在国内采购大部分原材料。而今,它们正越来越多地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如此一来,生产出口品的过程当中,就增加了很多进口因素。
虽然货币贬值还是会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比如欧元下跌将使德国制造商卖给美国的产品变得更为便宜,但是德国制造商生产那些出口产品所需的进口商品的价格同时也上涨了。
衡量全球供应链对贸易流的影响,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和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进行的一个项目的任务。
两大机构的经济学家使用世界各国的详细数据,衡量了在各国的出口中,外国成份的比重,证实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一比重有显著增加。比如,法国出口中的外国成份比重,从1995年的17%增加到2011年的25%。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也类似。
汇率走势影响进出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经济学家使用上述衡量指标,来评估汇率走势对进出口的影响是否还和过去一样。
他们发现,事实上随著时间的推移这一影响在逐步下降,有些国家甚至下降了30%。
这也开始引起了决策者的注意。
欧洲央行执委会委员克雷(Benoit Coeure)上个月在加利福尼亚的一次讲话中说,随著全球价值链推动各国的垂直一体化进一步增强,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正在下降。
克雷是欧洲央行的思想领袖之一。
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汇率变动作为“缓冲器”的作用会继续降低。这一“缓冲器”引导全球需求,从较强经济体转向较弱经济体。
日本的例子最清楚地显示出,货币大幅贬值给出口带来的提振作用较过去减弱。
2013年初,日本央行推出了大规模刺激计划,增加了日圆供应量,造成日圆兑美元和欧元大幅贬值。
该策略是日本为使经济摆脱长时间停滞状态而采取的一揽子措施中的一个关键元素。但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日圆走软对日本的出口几乎未造成影响,未能重启经济增长。
困惑不解的决策者称,原因是全球经济需求状况低迷,但即便真的是这样,日本出口商的市场份额也应该有所增加才对。
1月份欧洲央行决定推出欧版量化宽松计划后,出现了类似的局面。
和日圆一样,欧元走软,延续了欧元兑美元自2014年初开始的跌势。目前欧元兑美元累计下跌了约20%。
2015年初,原本预计量化宽松措施的推出将有助出口,进而提振欧元区经济增长。但这一次,货币走软带来的影响仍然有限。
实际上,截至9月份的3个月,欧元区经济增长放缓,原因是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而工业产值持平。
美国出口仍放缓
这些令人失望的现象,并不意味著美联储和欧洲央行政策出现重大分化带来的汇率变动,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这是美联储去年12月采取近10年来第一次加息行动之后,美国企业主要担心的问题;美联储决定加息之前的几周,欧洲央行刚刚进一步放松了货币政策。
许多经济学家仍预计美国的出口还会放缓,而欧元区的出口将有所回升。
此外,正如IMF和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所指出的,汇率波动对出口的提振或削弱作用,取决于出口产品所包含的外国成分的比重。
对总体经济而言,美国出口产品所包含的外国成分比重位于全球区间的较低端,约为15%,德国则超过25%。
OECD贸易经济学家米鲁多(Sebastian Miroudot)称,由于美国出口产品所包含的外国成分比重低,对美国来说情况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