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5日讯)通缩阴影正垄罩亚洲各国,从中国、日本、印度到韩国、新加坡和台湾,亚洲多处的生产者物价都已下滑一段时间,这不只冲击企业获利并导致裁员,也将危及欧美地区的成长动能。
亚洲通缩成因不在消费者物价上(目前大多地区的商店生意仍兴隆),生产者物价才是关键,也就是工厂、矿区、农场等生产者靠贩售大宗商品或加工产品与零组件所收取的费用。
亚洲3大经济体的生产者物价已疲软一段时间,中国9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写下破天荒的连跌43个月纪录;日本9月PPI则连跌6个月,并写下2009年11月来最大跌幅。
即便是经济相对稳健的印度,过去一年来也陷入生产者物价通缩。
新兴亚洲的生产者物价同样低迷。根据摩根史丹利,亚洲10大经济体(不计日本)的PPI平均值已落至6年低点,这当中只有印尼PPI有些许通胀迹象,韩国、台湾和新加坡都已陷入通缩约3年。
亚洲制造业产能过剩、贸易需求蒸发和生产力贫弱,在在证明亚洲各国日益陷入通缩循环。
欧洲和日本刚落回通缩,美国则在设法因应企业营收走软问题,种种因素使亚洲物价下滑显得非同小可。
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欧债研究中心主任戈罗表示:“我们有可能会步向全球性通缩。各国都已过度举债,不仅未减少产能,反而让产能持续过剩,导致价格下跌。中国是最好例子。”
通缩可能导致的最糟状况,就是亚洲物价持续下滑,使企业获利日薄,引发大规模裁员并使消费需求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