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并购交易排行榜史无前例地在相互竞争的银行家之间引爆争论,焦点是谁有资格声称与中国国有企业开展了合作。
中国庞大国有部门的改革,为投资银行家带来了竞逐丰厚佣金的机遇。
去年7月,北京方面宣布了提高效率和改善治理的计划,民间投资在这一过程中必将发挥关键作用。
但是,据银行家和数据编制机构透露,各方围绕迄今涉及中国国企的两笔大交易爆发了一连串争执:中石化(Sinopec)174亿美元出售其零售业务30%股份,以及中信集团(CiticGroup)向其香港上市子公司注入370亿美元资产。
这些纠纷的焦点是,相关银行究竟开展了多少咨询工作(按照美欧的理解标准),因而总交易价值中有多少应归于他们名下。
这个问题牵涉到各银行在今年并购排行榜上的位置。
例如,如果从Dealogic亚太(日本除外)并购排名中剔除中信这笔交易的价值,那么摩根史丹利(Morgan Stanley)的排名将从第4降至第6,并失去其名下交易金额的近1/4。
类似地,如果不计中石化的交易,高盛(Goldman Sachs)的榜首优势将从177亿美元,缩减至34亿美元。
在去年的4强银行中,唯独花旗集团(Citigroup)没有在两笔交易中的任何一笔扮演牵头角色;该行位列第二,仅次于高盛,但领先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Lynch)。
“一部份挑战在于确定真正的咨询工作在哪里完成,”《金融亚洲》表示。
亚洲的许多交易可能是在商界巨头或不同国企之间预先安排的,这意味著银行家的作用侧重于行政管理,而非企业战略。
银行家们称,这会影响企业愿意支付的费用。
“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打算做什么,你不需要为最好的建议付费,”一名资深并购银行家表示。
他指出了中国国有单位之间所谓“包办婚姻”的数量。
然而,这名银行家补充说:“如果我们谈论的是跨境并购,那么他们确实会付费,也确实重视建议。”
近期涉及中国集团的跨境交易包括,联想(Lenovo)在去年初以23亿美元收购IBM的服务器业务,以及10月完成的29亿美元对摩托罗拉移动(Motorola Mobility)的收购。
华侨银行(OCBC)50亿美元收购香港永亨银行(Wing Hang Bank)也被银行家们援引为“真正”并购交易的另一个例子。
不过,淡马锡(Temasek)57亿美元入股李嘉诚旗下快速增长的连锁药店屈臣氏(Watson’s)之举更具争议性。
这笔交易在几天内转向:从屈臣氏很可能在香港和伦敦进行首次公开发行(IPO),变成与该新加坡投资机构敲定交易,这令人怀疑其背后的决策受到高层接触(而非银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