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起源初期,就把废水排放到邻近的灌溉系统,天然稀释和氧化就成了最早的污水处理方式。
其实,“天然处理”的概念并没有错,因为过程中很多污染物会被去除。但是随著人口的增加,废水的污染程度也随之提高,现代生活已不再适合采取这样的污水处理方式。若继续采用相同的方式,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因为许多能透过水传播的疾病,如霍乱、伤寒和A型肝炎等,都是由受污染的废水所引起。
因此,加速发展排污系统已成为马来西亚高度关注的事项,目的就是为了要把废水从饮用水区隔,以达到保护公共卫生和环境的目的。
过去至今,马来西亚的排污系统已历经多个阶段的发展。在最早的1800年代,卫生局就立下1835年市政机构法令(Akta Perbadanan Perbandaran 1835),以监控建设、维修、卫生、排水、灌溉等等。而在1921年城市规划局成立后,也定下数条条例,随后该局也于1946年改为县议会。
随著我国独立以及马来西亚于1963年正式成立,政府也推出多种不同的排污系统,如独立粪池、公共化粪池、尹霍夫槽(Imhoff tank)、氧化池和衔接至大型污水处理站的排污系统。
惟,当时的排污系统管理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却有欠全面且人口增长加剧河流和灌溉系统污染程度,也为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政府也制定针对性法令——1993年污水处理服务法(法令508),并在1993年6月在国会三读通过。法令508授权中央政府全权负责和管理全国污水处理的发展、管理和条规。
为巩固国家排污系统,英达丽水(Indah Water Konsortium,IWK)私人有限公司也于1994年成立,并为86个地方政府(除了吉兰丹、新山市政局、巴西古当、沙巴和砂拉越)提供排污服务。
符合国家发展步伐的现代化污水处理站现已被建起,这些污水处理站能更有效处理污水,更能负荷每年增长的国家人口。其中一座由英达丽水所管理的现代化滤水站,就是兴建在17英亩土地上的第二班台污水处理站(LRK Pantai 2)。在此之前,这个污水处理站是以开放式氧化池处理污水,而且仅能负荷87万7000人口当量(PE)。
现在,第二班台污水处理站已全面提升,不仅是亚太区内最大的污水处理站,也是也是马来西亚首座地下污水处理站,可处理142万3000人口当量(PE)的污水。
这座耗资9亿8300万令吉建造的污水处理站是由政府全数资助。值得关注的是这座污水处理站还配备属相绿色科技,包括使用沼气和太阳能发电、使用再循环生物废液(bioefluen)水源以及节源器具。此外,它还建有占地12公顷并开放给公众使用的一站式休闲区——IWK Eco Park @ Pantai Dalam。这个休闲区有许多设施包括民众会堂、羽毛球场、室内足球场以及慢跑道。
在成立28年后,英达丽水已经扩大其营运范围至全马半岛,还包括联邦直辖区纳闽,并为2900万人口当量提供排污服务,还承担起7347座污水处理站、1398座污水泵房以及2万2820万地下排污管完好运作的责任,使环境和公众卫生获得保障。
除了核心业务外,英达丽水也致力实行“废料化为财富”(waste-to-wealth),把处理污水过程取得的生物产品( bioproduk)化为丰富能源维持运作。这是因为英达丽水承诺要循环使用在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如净化水(bioefluen)、生物固体和生物燃气,以达到加强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的效果。目前,有数项计划正在进行中,包括从生物废液中取出再生水或再生能源,并把固体废料转化成非农作物肥料等。